第48章暗中已经发生</p>
“臣确考虑过此事,比如鲁地史氏乃望族,家主是曾为九卿之一的史言。”</p>
周平道:“再比如朝中几位大臣家里,亦有适龄女子。”</p>
一旁的番系见刘彻不语,试着道:“依臣之见,霍侍中亦可与宗室女子相配?”</p>
这次刘彻微微点头:“总要等他立下功勋,有了进阶封赏,才好安排,此时还早。”</p>
周平和番系恍然忖道:陛下属意的是将宗室女子嫁给霍去病……若等他立下功勋,兵家在朝中的权柄怕是也要愈发鼎盛……</p>
而此时,霍去病已来到城外军营,点齐兵马,驰骋如风的离开了长安。</p>
一晃眼,匈奴使团来长安,已有四五日时间。</p>
大汉这边对他们不闻不问,但严密防备,出入都有汉军监视。</p>
匈奴人似乎也不着急。</p>
他们像是在等待某些事的发生,或者说消息的传来,而后才会坦露来汉出使的目的。</p>
直到他们来长安的第六天,上午。</p>
长安南城门内有一条长街,叫“藳街”,为外属使节来长安的馆舍所在。</p>
匈奴都尉呼衍晔一行,就被安排在这里。</p>
这天早上他们晨起后,再次递交国书,要求面见皇帝刘彻。</p>
“算着时间,前日就是与你兄须卜晖约定的日期。最迟今晚,会有消息传到长安,我等此时求见汉人皇帝,正是时候。”</p>
馆舍内,呼衍晔看了看几个随行人员。</p>
须卜纳不以为然道:“你们还是太谨慎了,以我兄之力,便是汉人提前知道了又能如何?”</p>
须卜纳的兄长须卜晖勇武兼具,是匈奴少有的杰出将领,且是这次计划的制定者之一。</p>
正是他想出了遏制汉人在春夏出兵攻匈奴的办法,由他另带一路人马,亲自执行。</p>
几人正在交谈,有一汉人官吏进来。</p>
来的是大行令麾下执礼使于众,气质儒雅,但目光开阖,亦是颇具气势。</p>
汉匈历年交战,各部官员对这些匈奴来使皆有敌意。</p>
于众进来后眼神一扫,淡淡道:“大行令让我来告诉你们一声,陛下日理万机,不是伱们想见就能见的,有话我可以代为传达。”</p>
于众话罢就准备离开,呼衍晔冷笑道:</p>
“不妨告诉你,我等来之前,我匈奴精锐已到达西域。若你汉人西线生变,你可担得了责任?”</p>
于众暗吃了一惊,心忖难道匈奴想推动西域人扰袭我华夏?</p>
这难度极大,两地距离远,往来有诸多不便,但西域的姑师,楼兰等国确在匈奴的紧密控制下。</p>
而这两国的位置,恰好一南一北,扼守在汉和西域出入的必经之路上。</p>
若真关乎边关战事,于众一个小小的执礼使,绝难承担其中的责任。</p>
他迟疑了一下,准备回去上报,离开时步履急促,后方匈奴人的耻笑声这时候却是顾不上了。</p>
他回到未央宫,将事情报给大行令李息。</p>
李息数次随军征战,对匈奴人颇为了解。他这几日也在猜测匈奴来使的原因,闻言道:“无稽之谈,西域胡人小国林立,有何胆量来攻我大汉。”</p>
不过西域若有姑师,楼兰等国牵头,组织一支兵马寻衅边关,倒也不可不防。</p>
李息遂将消息上奏刘彻。</p>
“若楼兰,姑师等国真有动作,匈奴人岂会轻易说出来?”</p>
刘彻哂道:“不过他们想谋划推动西域跳出来阻路,应该不是假的,这就是匈奴人的依仗。</p>
李息,就由你与太常,郎中令石建一并听听他们怎么说。”</p>
半个时辰后,一干匈奴使臣,以呼衍晔为首,被带到未央宫的一间侧殿。</p>
呼衍晔进来后,目光锐利的看了看坐在殿内的三位汉臣。</p>
御史番系坐在主位,左右分别是李息和石建。</p>
石建是开国元老万石君石奋的长子,目下为郎中令,也就是执掌禁军,长安武官之首。</p>
石建面容老成,鬓角已有霜白,年近六旬,但精神极好,目光炯炯。</p>
身高体壮的须卜纳见其年老,有些轻视道:“这般年纪走路都需人搀扶,竟还做武将。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