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神生心念,心念归元神前,只能感物。</p>
明心见性元神显现后,生元气,然后能触物。</p>
神气合一的时候,能御物。</p>
精气神三元合一之后,能化物。</p>
这里是以「物」指「道」,而「明心见性」也有其他称呼,「存心养性」,「修心炼性」,修行路上三教一理,不外乎自身三宝,终究只是叫法不同罢了。</p>
若是再进行细分……</p>
“若是再进行细分,还原返本,三教只是以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,故而,修行之法各有侧重。”</p>
卷轴还在被书写之人加长,一字一句,皆是修行之道的精粹。</p>
儒之「执中贯一」,乃是神关。</p>
道之「抱元守一」,乃是气关。</p>
释之「万法归一」,乃是精关。</p>
三者皆成,以心如一,玄关归窍,进而不入轮回。</p>
此一即全,即无限,即万物,即——道。</p>
奈何,尘劳关锁,故须扫除三心,飞却四相。</p>
三心者,凡心、血心、色心。</p>
若不除此三心,难出三界。</p>
三元合一,去除三心,而后心意合一,统合无限,成就全一。</p>
之所以说修仙道者还能再进,乃是因为,那条路本身没有问题,充其量也就侧重不同,导致最后的成就同样侧重某一方面,可以通过修持补回来。</p>
修法准,是用取巧的方式走了最后一步,致使道心有缺、大道有缺而路断。</p>
所谓之「心」——</p>
以分于天而言,谓之「命」;</p>
以受于人而言,谓之「性」;</p>
以主宰乎一身而言,谓之「心」。</p>
命也、性也、心也,其名虽殊,其实则一也。</p>
心何以明?——</p>
欲明其心,当先识何为「人心」?何为「道心」?</p>
夫纷纷扰扰之心,乃「人心」也;</p>
欲明其心,先将此心放下,其所馀者,惟清静耳!</p>
夫此清静之心,即所谓「道心」也;</p>
将此心认得,而时时操存之,此即所谓「明心」,而始存心也。</p>
迨操存既久,道心常得作主,人心不能用事。</p>
将心与道合,道与心契。心之所在,皆道之所在;道之所在,皆心之所通。道能竖通三界,凡三界之事,心即无不明焉,此即所谓「正心」;此即所谓「存心」,而后「明心」也。</p>
佛曰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</p>
「观」之一字,三教同然。</p>
释曰「观自在菩萨」,道曰「观空亦空」,儒曰「顾天之明命」。</p>
由此观之,三教心法可知矣!</p>
无住心法,无为大道。参得透,当前就是;解得开,转瞬即成。</p>
卷轴上的文字宛若龙蛇之形,提笔书写的身影神色淡然,眉心的混沌天心散发玄晖,静静跳动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