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告
广告
字:
关灯 护眼

98 荣国府过年

晴雯扭过头,打开沈亮的手,嗔怪道:“人家正伤心,你就搞怪,再说了,你自己出来还要打着进学的名头,哪有那么容易。”</p>

沈亮讪讪的摸了摸鼻子。</p>

他现在的确没有人身自由,在家里有王夫人看着,出门要跟贾政请假。</p>

就算他打着去师父刘宗周家的名号,保不准有一天哪个嘴长的下人,就会把他给告发了。</p>

沈亮摸着下巴,沉吟道:“这的确是个问题,看来明年的春闱要好好谋划一番了。”</p>

晴雯凑了上来,问道:“你要去考院试题?能行吗?”</p>

作为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考试,就连晴雯这种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,都知道科举考试的名头。</p>

大周朝的科举考试继承了自隋唐以来的选拔制度,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,规范和完善。</p>

大周朝的科举考试共分五级。</p>

第一级考试称为“童试。”</p>

由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参加,童试的难度极低,只要不是太过愚笨之人都能过。</p>

第二级称为“院试。”</p>

这一级考试是在州县范围进行的,由童生参加,考试结果分为六个等级,录取后即为“生员”,又称作秀才。</p>

不过秀才和秀才之间也是有分别的,成绩最好的叫“廪生”,每个月可以领国家发给的粮食;第二等的称为“增生”,增生没有粮食可以领,但是廪生和增生可以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乡试。</p>

第三等以下的秀才则要重新回炉改造,参加下一次的院试。</p>

考中秀才,才仅仅是科举考试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</p>

成为秀才后,就可以参加下个阶段的乡试。</p>

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,称作“大比”,因为乡试一般在八月初九、十二日、十五日,时值秋天,所以乡试又称作“秋闱”。</p>

考过了乡试,就从秀才变成了举人,才有资格做官。</p>

所以普通人称举人为“举人老爷。”</p>

乡试可以说是科举里面最艰难的一关,每年的乡试全国范围内录取名额在一千二百人左右,因为乡试要考三场,必须三场全过才能成为举人。</p>

乡试第一名称作解元,第二名称作亚元。</p>

考中举人后,在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,会在礼部举行会试,又称春闱、礼闱。</p>

会试三场的内容和乡试一样,大周朝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。</p>

考中会试的称作“贡生”,会试的第一名称作“会元。”</p>

在会试一个月后,也就是当年的三月十五,会进行科举考试的压轴戏——殿试。</p>

殿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,会试分三甲录取。</p>

一甲前三名称作“进士及第”,第一名是“状元”、第二名是“榜眼”、第三名是“探花。”</p>

一甲的三人一般会选进翰林院,作为日后登堂入室、出将入相的后备人才。</p>

二甲赐进士出身,二甲的第一名称作“传胪。”</p>

三甲称作“同进士出身。”</p>

推荐阅读: 反派大佬穿成炮灰(快穿) 解怨司[穿越] 我的手机能刷钱